用心用情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用心用情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作者简介:(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湘潭大学主任;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南湖红船到渡江第一船,从石库门到,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中国革命的摇篮”到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革命先辈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文物遗存如星辰缀满广袤的中华大地。作为物化的历史,革命文物见证着中国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光荣历史,凝结着中国人百余年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要求用心用情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挖掘革命文物精神文化内涵,从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从革命文化中获得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伟力。

  首先,坚持保护第一,下好“先手棋”。革命文物承载历史,映照现实,昭示未来。因此,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完善顶层设计保护,运用科学技术保护,强化法治力量保护,让革命文物焕发时代光芒。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保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革命文物保护体系。例如,2018年7月,中办、国办首次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同年11月,中央编办批复国家文物局设立革命文物司。2021年4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提出的重点项目;2024年10月,国家文物局制定《关于运用革命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二是运用科学技术保护。历史和经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做好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要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保护革命文物的特质优势,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对平面类革命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为馆藏可移动文物“建档”,利用精细化三维测绘技术对立体类革命遗址进行720°实景采集为不可移动文物“建模”,利用数字存储技术建立革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实现革命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融合融通,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3D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制。三是强化法治力量保护。法治力量是革命文物保护最可靠的保障,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能够为革命文物保驾护航,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条例,持续推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

  其次,注重活化利用,下好“关键棋”。从革命文物的价值视域出发,活化利用是新时代推动革命文物保护的应有之义。一是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文物既是中国百余年奋斗历史的重要见证,又是无数人文化基因的精神标识,还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把革命文物承载的红色文化弘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革命传统继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用红色文化升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拓展教育功能,坚持立德树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拓展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深化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工作,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讲好革命文物的历史故事,将革命文物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促进发展的独特作用。例如,一大纪念馆推出馆校合作项目《“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三是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文旅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革命文物是新时代红色文化旅游的“灵魂”,是红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粘合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文化历史。我们要依托革命文物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新时代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打造精品红色研学旅游线路,促进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例如,“进京赶考之路”主题游径。

  最后,创新传播实践,下好“制胜棋”。文物不言,自由春秋。革命文物以无声地形式讲述着“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拓展革命文物传播渠道,创新革命文物传播实践,让革命文物在人民群众中“热”起来。一是激活多元主体,多视角讲述革命文物。例如,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项目,依托有关文物、展览和原状陈列,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文物的思想内涵,在志愿讲解实践中铸魂育人;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红色文物青年说”活动,青年大学生成为讲述革命文物的主体。二是举办专题展览,多层次展示革命文物。例如,山东博物馆举办了名为“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的主题展,展览首创“革命文物+水下考古”的策展思路;国家文物局推出了《红色中国——革命文物图片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三是创新传播路径,多模态宣传革命文物。上海四大纪念馆联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制作“力量之源·红色100”系列红色故事视频,用沪语讲述100个革命文物小故事;湖南博物院推出“‘好好学习’文博系列课程之阅读湖湘红色之旅”线上课程,打造了“红色基因+云端课程+线上游学”的教学新模式。四是依托特色资源,多场景呈现革命文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开展“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浙江大学,依托共建的“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出“革命文物映初心 红船起航高校行——行走的思政课”创新型教育实践项目。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心用情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筑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安全底线,守护好利用好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